国医大师路志正:九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
国医大师路志正:九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梧桐山中医学堂 深圳梧桐山国医私塾教育
(w2vH&kv*f
路志正(1920年~),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著名中医药临床学家,首批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博士后导师。
B};TrE#|
行医70余载,德高术精,救人无数,广获赞誉。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和“首都国医名师”荣誉称号。2005、2011、2017年曾分获中央保健“先进个人”、“特殊贡献”、“优秀专家”奖。
Hr fq2x
中医药学渊源流长,有数千年的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科技大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其他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融生命、天文、地理、物候、社会、心理等学科为一体,以生命为对象,用辩证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其“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等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有些认识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与现代医学模式相符合。中医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P3P$La3R
o^5jk t7k7a
本文系路老于2007年所作,路老针对当时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句句其中要害,发人深省。今日重读这些文字,对目前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仍具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_e bXd
一、中医药政策方面
!jRLq5I
目前比较乐观的是,国家有宪法的保证,有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人的重视,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中医药科技投入,提出名医、名科、名院的战略思想,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上国家长期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使这些政策不能很快改变中医所面临的多方面的问题,仍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n+]!d!x;vp.t S
许多地市级以下中医院面临生存或发展的困难,除了中医自身的问题以外,一些政策滞后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中医治病方法素以简、便、验、廉著称,且临床效果显著,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疗效优于西医,但在目前的医疗收费、医保等政策上,却没有体现出与西医等同的劳动价值。-x#W!ae%V.a0CS|4I&Ea
reHI$I1I
又如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各自用不同的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可对所出现的医疗纠纷,却用西医的理论来衡量中医的治疗有无失误,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2c{h6a
.[,BF0ob S
在传染病的防治领域中医药难以介入(如中医院不能有性病门诊、不能设肝炎病区等),在职业病、地方病防治中中医药也被排除在外,原因是受相关法律的约束,诸如此类还有甚多。
&m4J.to.SqE_+M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针对中医特点,在医疗收费、医保、医疗范围、医疗事故鉴定等方面,在包括财政、行政管理等体制上,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协调处理好市场机制运行和政府有限调控的关系,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r-wQ%s(xbEr
二、中医药研究方法的问题
k.~P eD
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以及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繁衍所做出的贡献,足以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7qB*U f$JL"_0Q2h
SR4K(l \.?/Wg
中医有着自己一整套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实践也早已证明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多年来普遍用现代医学研究中医药,如用西医理论证明中医的疗效,用西医植物药学方法来证实中药的有效性等,这实际上是否定了中医理论,否定了中药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大原则。4rN`Bs5Q
这样经年月累的研究,未见中医药有创新性、突破性的发展,使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局限,使中医所治的优势病种越来越少,使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度越来越下降,使有些中医人对自己都产生了怀疑,从而不相信中医,不使用中医药,或者用西医药理学来指导中药治疗(如西医说冠状动脉硬化与炎性因子有关,有人不管所辨何证,就在所开的处方中加上银花等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vY9G_v3N+[j6_,C
诸如此类,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这种研究方法与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及规律相违背。i$r q/D{ A
,w!iP'U8`C8]
建议:应充分考虑中医自身特点,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不脱离中医理论的大前题下研究中医药,这样才有利于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创新,才有可能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
三、基层中医院的问题
&Wp Cm2FiR%o
目前,对中医药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已得到国家的认同,尤其是对地市级以下的基层中医院资金投入不足更是突出的问题,这是长期制约基层中医院发展的大问题,应当认识到没有基层就没有高层。[d+Z QR \ |
N*M6U{9U9Up
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基层中医院资金投入,各地区政府也应列出专项资金增加对现有中医院的财政补贴,重点扶植地市级中医院,对所需大型设备和人才的培养给予资金支持,并对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层层截留,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地市级中医院,并以此为基地再进一步扶植县以下中医院,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z_ a?{:A
四、中医劳动价值的问题`L2f-n^]U){Im/zS
5b9g.fY#O5u;L
中医的劳动价值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如针灸、艾灸、推拿等报酬较低,无法体现中医的劳动价值,为什么中医不能得到与西医等同的劳动报酬?这样就极大限制了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发挥,使许多中医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购置医疗设备,开展各项现代化检查,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而忽略了中医特色的发展。
n9R}/a^
建议:应合理调整中医服务项目价格,以充分体现中医药劳动和技术服务所应得的价值。tiI f#_^["["G
~vQP~
五、后继人才的问题OK&H _K;h,g)c.K5_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是首要问题,中医药学也是如此。目前,全国各大学每年都培养出大量的“中医”,可其中有多少是合格的中医?有多少真正从事中医工作?有多少有坚定的中医专业思想?有多少在认真苦读中医的书籍呢?就是目前已从事中医工作的年轻人员中,有多少能用扎实的中医基本功治疗疾病?中医西化、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4z F[:g#u
有人说:“中医的根本问题是中医人自身的问题”,非常正确。中医硕士、博士到临床上不会用中医看病,已不是个别的现象。客观事实证明,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培养一名合格的、高水平的中医人才,要比培养一名相当的西医人才更难,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持,需应有一个较好的待遇。-x.N^.D [+P
建议:首先,要增强中医自身的忧患意识,呼唤中医药人员共同奋发图强的观念,树立自重、自强、自信、自立的思想,同时希望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并将学历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年青中医自觉地去努力继承、读书、钻研、思考,才能真正使中医后继有人。
六、老中医经验继承的问题*] H6_5Fu%U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