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型癫痫
睡眠型癫痫是癫痫类型中一个常见的癫痫发作分类,其发作时间在睡眠中,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夜间睡眠中突然出现很大的行为异常。常见症候包括睡眠中突然有抽搐,轻微的全身痉挛,少数病例出现睡眠相关性攻击性行为。
西医学名
睡眠型癫痫
中医学名
睡眠性癫痫
所属科室
内科 -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脑部
主要病因
神经元异常放电
病因 听语音
1.遗传因素。有癫痫病史或有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脏畸形的病人家族中容易出现。
2.脑损害与脑损伤:在胚胎发育中受到病毒感染,放射线照射活其他
原因引起的胚胎发育不良可引起癫痫;胎儿生产过程中,产伤也是引起癫痫的一个主要原因;颅脑外伤。
3.颅脑其他疾病: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
诊断 听语音
由于睡眠型癫痫发作在睡眠期,脑电图(EEG)很难捕捉到异常放电,必要时可通过24小时脑电图全天性监测异常放电,这样才能准确检测异常放电,辅助睡眠型癫痫的诊断。
发作时脑电图约30%病例见额区为主的发作期异常放电,约半数病例仅表现为前头部节律性慢波,10%的病例发作期脑电图显示弥漫性背景活动变平。白天清醒期脑电图仅11.8%出现痫样放电。PSG监测证实,本病发作发生于慢波睡眠期(NREM第2~4期),清醒期可有少量发作。半数以上的患儿日间有神经精神异常表现,包括晨起唤醒困难、疲乏和日间过度嗜睡等。
研究表明,大约25%~30%的癫痫发作主要出现于睡眠期。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觉醒期全身性强直阵挛癫痫、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波(CSWS)等。
额叶癫痫也更多地在睡眠期发作,典型的例子如常染色体显性夜间额叶癫痫(ADNFLE),其发作几乎均发生于夜间睡眠中。既往多数ADNFLE被误认为夜惊或其他睡眠障碍。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夜间睡眠中变异很大的行为异常。常见症候包括睡眠中突然睁眼、唤醒,或有惊恐表现,多伴肌张力不全或其他运动障碍,少数病例出现睡眠相关性攻击性行为。全夜可频繁发作,可多达数十次。 某些特殊的痫样放电式样也多见于睡眠期,例如睡眠期癫痫电发放持续状态(ESES)。 ESES可见于多个癫痫综合征,例如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波、BECT、Landau-Kleffner综合征等。
对睡眠相关癫痫的认识主要在于与其他常见睡眠障碍的鉴别诊断,以避免错误的治疗。鉴别诊断的基本要点首先是熟悉上述疾病各自临床特征,确诊的关键方法是脑电图检查,特别是自然睡眠脑电图或长程脑电图监测。最好能同时进行PSG检查,一方面对一般睡眠障碍可协助诊断,另一方面对睡眠相关性癫痫可增加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并有助于判断其与睡眠周期的关系。 在某些睡眠相关性癫痫,痫样放电频率与睡眠周期关系密切。我们对BECT痫样放电的昼夜规律研究证实,发放频率在清醒期平均4.5次/分,而在全夜的NREM期则高达27~50次/分,部分病例出现ESES的特征,REM睡眠期异常放电也可达20次/分以上。Landau-Kleffner综合征也可见到类似的昼夜发放规律。
国际抗癫痫联盟1989年发表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中,有些癫痫综合征主要或全部发作于睡眠期。 睡眠相关性癫痫和发作性睡病、夜惊、梦魇、OSAS等睡眠障碍具有诸多共同点。均发生于睡眠期,表现也多为发作性,可伴发精神不振或行为异常等。但治疗原则迥异,预后也有很大差异。
确诊 听语音
有学者认睡眠型癫痫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澳大利亚一个大家系的研究发现位于20q13.2~13.3的CHRNA4基因突变与本病有关。相关报告的治疗药物包括卡马西平、氯硝西泮或拉莫三嗪等。多数呈现显着疗效,表现为发作明显减少甚至完全终止,日间清醒期的不适主诉减少或消失。但最终的治疗方法还是要临床医师根据实际病情来定。
睡眠相关性癫痫一旦确诊,一般需进行正规抗癫痫治疗,否则反复发作有可能影响神经精神功能。而其他睡眠障碍,如夜惊、梦魇等,则一般勿需特殊治疗,大多具有自限性特征。有些睡眠障碍如发作性睡病、OSAS,虽需要给予药物或器械干预,预后也大多良好。
注意事项 听语音
1..禁忌烟,酒,茶,咖啡,巧克力,可口可乐等含有大量咖啡因的食物及饮品。
2.少看电视(尤其是惊险,恐惧,刺激,悲伤的影视节目)不下象棋,不打手机,扑克,麻将,电脑,电子游戏机。
3.禁止高空作业,即使车辆,操作转动的机器及经常接触水,火,电等。
4.不要过于劳累,激动,生气,注意休息。
5.不能骤减活停服抗病药,以免引起癫痫持续状态。
6.克服自卑感及恐惧心理,避免疲劳紧张等情绪刺激。
7.加强体质锻炼,起居有规律,禁忌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8.严禁开车游泳,夜间独自外出等活动,如有发作预兆,应当立即卧倒,避免跌伤。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 ... pt=1&fr=alad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