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Well,准确地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在宏观层面(~吃饭拉矢)的生理学;但现代生理学已经深入到分子以至于DNA/蛋白质表面构造反应等微观层次,因此,对脏腑学说无论再怎么梳理,也不可能突破其建基于宏观层面所带来的局限。

因此,我认为对中医理论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关键不在于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知识去重新构建一套中医生理学,而在于对脏腑证候理论与方剂药物的连结,需要有一个更为坚实的、经得起现代验证规范检验的客观评价系统。譬如药物的归经属性,本来应该是从脏腑学说到实际应用方药治病的最关键连结,但很可惜,到现在看起来还只是按照古人几百年前所说抄来抄去,十分的简陋,令人沮丧不已。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作为中医生理学的脏腑学说,其价值就是指导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您说的研究,是进一步的事,是提高。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本来就应该向您说的这个方向发展。
我的理解,中西医结合,从中西医合用,有啥用啥,进一步,中西医配合,再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再进一步,现代医学吸收了中医的精华,再进一步,消灭了中医西医之分。

这个过程中,脏腑学说会逐步融合到现代医学科学里面。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中医理论是一个不能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脾主运化解决了,其他四脏也就明白了。
           心主神明,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肺主气,肾藏精,“主”是指主要、重要、重点,与西医的解剖学结构与生理功能一对一的相对应,结构决定功能的思路不一样。五脏皆有神、精、气、运化、疏泄的功能。五脏皆有神,以心为主;五脏皆运化,以脾为主;五脏皆疏泄,以肝为主……。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牵扯出一个哲学问题: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问题。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是一一对应的,结构决定功能,这是西方科学的规律、定律、规则,(这是机械唯物论)。这个定律已经被西医学的发展否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也否定了这个规则。
          关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我在将要出版的的新书中详细论述,结论是:结构与功能不对称;功能决定结构。
          这个问题暂且不说,再说脾主运化。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脾主运化,是不是指西医的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回答是否定的,严格地说脾主运化与胃主受纳不是一回事。这个问题清朝叶天士已经说明白了,他提出:“太阴阴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和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又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完成了“脾主运化”学说。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请教李先生一个问题:
            中医八纲认为: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中医又说:阴虚生内热。人体表现的是热。
      请问阴虚是阳证,还是阴证?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阴虚生内热,是阴证。内热是虚热而不是实热。热证与寒证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热证中实热与虚热是一对阴阳,虚热属于阴,实热属于阳。所谓阴阳之中有阴阳。
       请指教。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脾主运化,是不是指西医的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回答是否定的,严格地说脾主运化与胃主受纳不是一回事。

一一脾主运化包括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又不止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脾主运化,含运化水谷精微,与运化水湿,后者与水电解质平衡的生理功能或过程相关。至于水谷精微之运化,主要是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的消化、吸收、代谢转化、利用的全过程。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我接着脾主运化说。运化的活动过程,一少部分可以从解剖发现。
前面我的内容说是,中医通过解剖,发现了食物从摄入到排出的过程,中医发现了运化的这个生理,而且把这个生理功能,指定为脾所负责。
这个过程,中医是从解剖发现的,而由脾负责,是推测加设定。

可是,解剖只能发现食物的这个过程,不能看出来水的代谢过程。只是知道,水液与食物在小肠部位分开了,小肠内进行的泌别清浊的活动。通俗说,就是在小肠中,把连稠带稀、腐熟了的食物,稠稀分开。浊的的到大肠,清的到膀胱。

小肠为什么能泌别清浊?清的水液怎么就到了膀胱?这个功能和脾有关系没有?
我们要知道这些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看古人说了些什么,一是站在古人的角度,用古人的条件来探索这个问题。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是一个象态,我在《中西医融合观续》这本书中详细讨论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已经发布在本论坛中,先生们可以查看。
        西医的物质代谢包括两类物质、三个阶段,脾主运化也有相应的两类物质、三个阶段。
        两类物质是:水液-水电解质;食-营养物质(脂肪、蛋白质、糖等)。营养物质经过消化之后分解成比较简单的水溶性物质诸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等,被吸收到血液循环系统中,这些物质中医称之为:精微,所以,精微与血液中的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等是一个象态。三个阶段是:消化吸收、中间代谢与排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主要与中间代谢相关,主要病理变化(痰-动脉硬化前证态,瘀血-血栓形成证态)发生在血管内,其后期的并发症(痰瘀交错)是血管-脉管梗塞所致。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精微物质过多或者不能够被机体脏腑正常利用,导致肥胖,并且能够郁积化热,生痰,最终导致血瘀以及瘀血形成,引起胸痹、卒中、水肿等等病变。西医认为:糖、脂肪、蛋白质摄入过多,导致肥胖以及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肥胖以及胰岛素抵抗也是一种慢性炎症病变,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脂相互作用引起代谢综合征,导致微小动脉硬化及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心、脑、肾、视网膜、四肢特别是下肢血管狭窄与梗塞。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主要是指中间代谢阶段,即精微-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象态;运化-水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象态;脾失健运-胰岛素抵抗、炎症介质异常释放证态;肥胖-脂肪堆积证态。病理变化(痰证-动脉硬化证态与血瘀-血栓形成证态)主要发生在血管内,并发症也是由于血管病理变化引起的。脾失健运与早期代谢综合征是一个证态,动脉硬化与痰证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栓形成是一个证态,脑卒中是中西医共同的证态,胸痹与心绞痛是一个证态。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小结如下:        
水谷-水及食物象态。
精微-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象态。
运化-水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象态。
肥胖-脂肪堆积证态。
痰-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硬化证态。
脾失健运-胰岛素抵抗、炎症介质异常释放证态。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这是一个从生理到病理的一个完整过程,形成一个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即中西医融合的新的理论体系。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小肠,分清别浊,把清的水液与浊的水液分开来,清的再利用,浊的变成尿,排到膀胱里。中国古代人们不知道输尿管,但是知道尿与肾相关,与三焦相关,这些不知道,不清楚,不影响中医 治疗水肿,水电解质紊乱等等疾病。
         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不同。前边已经说过,五脏皆能够运化,以脾为主。尿的形成,西医非常明确,肾-输尿管-膀胱-尿道。中医,说不清楚,但是知道与脾、肾、三焦、肺相关。这两种认识哪一个正确?在疾病状态下,哪种认识更贴近临床?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素问•经脉别论篇》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
      《景岳全书》中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此亦犹乱世之盗贼,何孰非治世之良民。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

TOP

返回列表